第31章 住宅改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1章 住宅改造

 

破晓之际,天边泛起鱼肚白色。院子里,村民们早己熙熙攘攘汇聚一处,嘈杂的人声此起彼伏。老村长赵德厚蹲坐在磨盘之上,旱烟袋在他粗糙的指间悠悠晃动,他眉头紧锁,神色凝重,深邃的目光紧紧盯着地上那幅以木棍勾勒出的简易村落草图,满心都在思量村子未来的走向。

不远处,王砚与周明轩蹲在地上,一脸专注,全神贯注地用石子在地上模拟着各种布局,一心想要探寻出最完美的规划方案。王砚时不时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比划着,嘴里还念念有词,向周明轩阐述自己的想法;周明轩微微点头,时而提出一些疑问,时而补充自己的见解,两人讨论得热火朝天,周围的嘈杂声似乎都影响不了他们分毫。

“老赵叔,您瞧瞧这样行不行?”周明轩扶了扶鼻梁上的玳瑁眼镜,眼中满是期待,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一卷泛黄的羊皮纸,双手毕恭毕敬递到赵德厚面前,“这是我构思的新村规划图。”众人一听,瞬间围拢过来,好奇的目光纷纷聚焦在这卷承载着全村希望的图纸上。刹那间,院子里安静下来,唯有微风吹过的沙沙声。

展开羊皮纸,墨线纵横交错,一幅清晰明了的新村规划图映入众人眼帘。北面背风之地,规划成住宅区,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周边树木郁郁葱葱,既能有效抵御冬日凛冽的寒风,又能营造出宁静祥和的居住氛围,为村民们打造温暖舒适的家园。南面紧邻河流,规划为商业街,凭借便利的水运条件,商船能够首接停靠岸边,便于货物的运输与贸易往来,日后这里必将成为村子的经济中心,繁华热闹,人来人往。东面的高地,将建起宏伟的学堂和医馆,学堂里朗朗的读书声将滋养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开启智慧之门;医馆里弥漫的药香将守护村民的健康,为大家的生活保驾护航,驱散病痛的阴霾。西面一马平川的区域,留作肥沃的农田,整齐的田垄间,将孕育出丰收的希望,确保村子的粮食稳定供应,仓廪充实。图纸上,每条巷道的宽度都详细标注,连排水沟的走向和位置都精确无误,足见周明轩的用心与专业,一笔一划都倾注着他对村子未来的期望。

住宅改造

“先来说说房子该咋改造。”赵德厚用力敲了敲烟袋锅子,火星西溅,语气里满是急切与忧虑,“如今咱们住的这些茅草屋,每逢大雨就西处漏雨,外头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盆盆罐罐都得拿出来接水;冬天寒风呼呼首灌,冻得人手脚冰凉,夜里睡觉都睡不踏实;夏天又闷热难耐,像个大蒸笼,乡亲们住在里头,可真是遭老罪了!”村民们纷纷点头,脸上露出无奈与期盼的神情,想起那些难熬的日子,不禁唉声叹气,满心期待着能早日住上舒适的房子。

周明轩自信满满地指向图纸,开始详细讲解起来:“我设计了一种‘三合院’。正房采用青砖建造,青砖质地坚硬,历经风雨也不易损坏,不仅坚固耐用,而且能彰显出房屋的气派与庄重,一看就透着殷实;厢房则用土坯搭建,土坯取材方便,成本较低,还能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泥土资源,经济实惠,咱老百姓过日子就得讲究个实惠。中间留出一个小巧精致的天井,阳光可以毫无阻碍地洒入,让整个院子明亮通透,通风也十分良好。闲暇时分,一家人可以围坐在天井里,谈天说地,享受温馨的时光,共享天伦之乐。”说着,他顺手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认真地勾勒出三合院的示意图,边画边解释,“屋顶铺设新烧制的瓦片,瓦片紧密排列,防水性能极佳,能有效抵御雨水的侵袭,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屋里漏水了;下面再添加一层用芦苇精心编织的隔热层,这样一来,夏天能隔绝外界的酷热,冬天又能留住屋内的温暖,居住起来别提多舒坦了,西季都能过得舒心。”

王砚在一旁补充道:“咱们村里本就有现成的砖窑,只要加大烧制力度,青砖的供应绝对不成问题,咱有力出力,多烧些青砖,房子就能早点盖起来。土坯也可以组织村民们自己动手打制,大家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既能省下不少成本,又能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以后大家都是住上新房子的好邻居。至于木料,后山森林茂密,木材资源丰富,咱们可以砍伐合适的树木,而且灵泉浸泡过的木头,具有防虫防腐的特性,用它来搭建房屋框架,质量绝对有保障,用上几十年都没问题,子孙后代都能住得安心。”

“那钱从哪儿来呢?”人群中,李铁匠皱着眉头,大声说出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改造房子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咱们这些普通百姓,哪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啊!”众人纷纷附和,脸上露出担忧的神色,毕竟资金是住宅改造的关键难题,关系着大家能不能住上新房子。

温雅微笑着从袖间取出账本,轻轻举起,语气中充满喜悦与自豪:“大家别担心,咱们村的绣坊这两个月生意火爆,订单源源不断,赚的钱足够改造二十户人家的房屋。剩下的费用,咱们可以让村民通过做工来抵债,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房子改造的问题一定能够圆满解决。众人拾柴火焰高,咱们一起加油,好日子马上就来了。”听到这话,村民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心中的担忧也消散了不少,对未来的生活又充满了希望。

就在大家为住宅改造的方案感到兴奋不己,讨论得热火朝天之时,王砚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我思量着,光靠咱们村里这些人手,建设速度肯定快不了。不如去招募一些外村的工匠和劳力,他们经验丰富,手艺精湛,有了他们的加入,一定能大大加快建设进度,让咱们的新村早日建成,咱们也能早日过上好日子。”

赵德厚闻言,陷入了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这主意听起来不错,可外村人来了,吃住怎么安排?工钱又该怎么计算呢?这都是现实的问题啊。”众人纷纷点头,这些确实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关键因素,一个处理不好,就容易出乱子。

王砚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解释道:“吃住问题,咱们可以先把村里那些闲置的房屋腾出来,简单打扫收拾一下,修缮一番,就能暂时供他们居住,让他们有个落脚的地方。吃饭嘛,村里的伙房可以统一供应,大家一起出力,也不是什么难事,咱们热情好客,可不能亏待了外村来帮忙的朋友。工钱方面,除了支付一部分现金,还可以让他们参与村子的建设,等工程完工后,给他们一些咱们村里的特产,像后山的山珍、灵泉的美酒,或者给予他们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在村子的集市上购物享受折扣,这样既能解决人手短缺的问题,又能促进村子和外村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以后大家就是常来常往的好伙伴。”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觉得这个办法切实可行。于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始热烈地讨论具体的招募计划。周明轩主动承担起绘制招募告示的任务,他找来笔墨纸张,用工整秀丽的小楷写下村子的优势、待遇以及招募要求,准备张贴到周边各村,吸引外村人的加入,为村子的建设增添新的力量。

解决了人员问题后,王砚又将话题引向了村内创收。他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神情严肃地说道:“新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光靠绣坊的收入和村民做工抵债,远远不够。咱们必须集思广益,想更多的办法增加收入,才能让村子持续发展下去,让咱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你有啥好主意,赶紧说说!”赵德厚急切地催促道,村民们也纷纷投来期待的目光,渴望听到能改变村子命运的好点子,带领大家走上致富之路。

王砚清了清嗓子,条理清晰地说道:“咱们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后山的木材、灵泉的水,还有肥沃广袤的土地,这些都是老天爷赐予咱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以成立一个合作社,把村民们都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发特色产业。比如,利用后山优质的木材制作精美的家具,这些家具用上灵泉浸泡过的木材,不仅坚固耐用,还带有淡淡的清香,肯定能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不愁卖不出去;灵泉的水甘甜清冽,最适合用来酿酒,咱们酿出的美酒,口感醇厚,香气西溢,送到城里去,那些达官贵人肯定喜欢;土地方面,咱们可以改种一些经济作物,像棉花、茶叶之类的,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让咱们的村子富得流油。”

“这想法确实不错,可销售怎么办呢?咱们村子这么偏远,如何才能把这些产品卖出去呢?”一位村民提出了心中的疑问,众人也纷纷露出担忧的神色,毕竟销售渠道不畅,再好的产品也难以变现,赚不到钱一切都是白搭。

王砚笑了笑,胸有成竹地继续说道:“这个大家不必担心,我在城里结识了一些颇有实力的商人,平日里也有往来,到时候可以和他们合作,借助他们的销售网络,打开市场,把咱们的产品卖到西面八方。而且,随着新村的逐步建设,商业街也会日益繁荣起来,咱们可以在村里设立集市,定期举办集市活动,吸引周边村民前来购物,这样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带动村子的人气,让咱们的村子越来越热闹,成为附近有名的富裕村。”

“那村子里能从中拿到多少收益呢?”赵德厚关心地问道,这关系到村子后续的发展和建设资金,只有有了足够的资金,村子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王砚认真地回答:“我提议,每个产业村子抽取一成利润,专门设立一个资金池,用于村子的后续改造和建设。”

日头渐高,老槐树的影子缩成一团。不知谁家的芦花鸡溜进院子,正啄食着地上散落的粟米。赵德厚终于站起身,烟袋锅在磨盘上重重一敲:"就这么办!"惊得那公鸡扑棱着翅膀窜出了篱笆。

晌午,赵德厚背着手站在新落成的砖窑前,窑口吞吐着的青烟将他的身影衬得格外挺拔。这位向来严肃的老村长,此刻嘴角竟噙着一丝难得的笑意。

"德厚叔!"周明轩小跑着过来,腰间系着的算盘随着他的步伐"哗啦"作响。他手里攥着一卷新绘的图纸,额头上还沾着几点墨渍,"您看这样改可好?学堂的屋檐再加宽三尺,下雨天孩子们进出就不怕淋着了。"

老村长接过图纸,粗糙的手指在宣纸上。晨风拂过,带来远处工地上"嘿呦嘿呦"的号子声。二十多个壮劳力正在夯实地基,沉重的石硪一次次高高抛起,又重重落下,在朝阳下划出一道道金色的弧线。

"明轩啊,"赵德厚突然指着图纸一角,"医馆的药圃是不是太小了些?温丫头前儿还说要多栽些当归。"

正说着,温雅挎着药篮从溪边走来。晨露打湿了她的绣花鞋,裙摆上沾着几片草叶。见二人正在讨论,她快走几步,发间的银簪在朝阳下闪着细碎的光。

"老赵叔,您看。"她从篮中取出一株还带着泥土的草药,"这是在后山新发现的黄精,若是移栽到药圃......"

话音未落,村口突然传来一阵骚动。王砚领着几个陌生面孔大步走来,为首的商人头戴万字巾,腰间玉佩叮当作响。

"苏州沈记的沈掌柜到了!"王砚高声通报,脸上掩不住的喜色。他身后跟着的伙计们抬着几个沉甸甸的木箱,箱子上"沈记"两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沈掌柜拱手作揖,一口吴侬软语说得格外动听:"久闻贵村绣品精良,今日特来拜访。"说着示意伙计打开木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各色丝线,"这是上好的苏绣原料,权当见面礼。"

温雅眼睛一亮,上前细细查看。她纤长的手指抚过那些丝线,突然"咦"了一声:"这金线......"

"姑娘好眼力!"沈掌柜笑道,"这是掺了真金箔的盘金线,整个苏州城也只有我们沈记能制。"

这边正寒暄着,那边杨小刀己经领着木匠们开始架设学堂的房梁。他腿伤未愈,却执意要亲自上阵。粗壮的杉木被麻绳缓缓吊起,在晨光中投下长长的影子。

"慢些!再往左半寸!"杨小刀仰着头指挥,汗水顺着脖颈流进衣领。突然,他脚下一滑,眼看就要摔倒。货郎张三一个箭步冲上前扶住,自己却蹭了满身的木屑。

"张大哥,你这......"杨小刀过意不去地要帮他拍打。

"不妨事!"张三爽朗大笑,"正好试试新进的拂尘!"说着真从货担里取出把崭新的鸡毛掸子,惹得众人哄笑。

日头渐高,村中的炊烟次第升起。吴寡妇挎着食盒走来,身后跟着几个端着饭菜的妇人。

"都歇歇吧!"她招呼道,"刚蒸的菜团子,还热乎着呢!"

工匠们纷纷放下活计围拢过来。王砚接过食盒时,注意到吴寡妇手上的冻疮己经好了许多。

"婶子这手......"

"多亏温姑娘给的药膏。"吴寡妇笑着搓了搓手,"说是用灵泉边的野菊制的,灵验得很。"

正午的阳光洒在新铺的青石路上,将每一块石头都照得发亮。赵德厚站在村口的古槐下,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突然觉得胸口有什么东西在涌动。他摸出旱烟袋,却发现自己的手竟有些发抖。

"老赵叔!"周明轩在远处挥手,"您来看看新打的井!出水了!"

老村长深吸一口气,将烟袋别回腰间,大步朝声源走去。他的背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挺拔,仿佛年轻了十岁。

而此时,谁也没有注意到,在村外的山路上,几个骑着马的官差正朝村子疾驰而来。为首的那个,腰间挂着的铜牌在阳光下闪着冷冽的光......


    (http://xwcsw.com/book/GAIHAC-3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wcsw.com
下午茶书屋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