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后,村中央新铺就的商业街己经建成。崭新的青砖铺就的街道两侧,二十间铺面整齐排列,清一色的黑瓦白墙,檐下挂着红绸灯笼,在晨风中轻轻摇曳。
"铛——铛——铛——"
三声铜锣响彻全村,沈掌柜站在街口新搭建的木台上,身后立着一块朱漆公告牌。村民们从西面八方涌来,不一会儿就把台子围得水泄不通。
"今日招商,规矩都写在这了。"沈掌柜用烟袋杆敲了敲公告牌,"村里人租铺面,租金减半;外村人来租,按市价。所有买卖,村里抽一成利。"
周明轩挤到最前面,眯着眼念出声:"'留东头两间做批发栈,专供外客采买'...这主意妙啊!"
"那是自然。"温雅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手里捧着一叠写满字的纸,"我和王砚琢磨了半个月呢。你看这位置——"她指向街东头,"靠近大路,货车进出方便,正好做批发。"
正说着,人群突然骚动起来。只见张婶领着几个妇人气势汹汹地挤到台前:"沈掌柜,我家要租两间!"
"慢着慢着。"沈掌柜不急不慢地掏出本账册,"按规矩,先登记意向,午时抽签定铺面。张婶你要做什么买卖?"
"酱铺!"张婶挺起胸膛,"我家祖传的豆瓣酱、鱼酱,不比温姑娘的差!"
温雅闻言轻笑,上前挽住张婶的胳膊:"正好,我那鱼酱配方还想请张婶指点呢。不如这样,您要的铺面我作保,租金再减一成。"
张婶顿时眉开眼笑,方才的怒气烟消云散。周围人见状,纷纷涌上来登记。有要做豆腐的,有要开布庄的,最让人意外的是赵老根,居然要开渔具铺。
"我在北边时就是做渔网的。"老人搓着手解释,"咱们村现在养鱼的多了,总要修补渔具不是?"
午时的抽签仪式更是热闹。王砚特意从县衙借来了签筒,每抽出一个名字,就引发一阵欢呼或叹息。抽到好位置的人家喜气洋洋,没抽到的也不气馁——村里承诺三个月后会扩建第二批铺面。
正当抽签接近尾声时,村口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众人回头望去,只见三辆装饰华美的马车缓缓驶来,车帘上绣着"临江陈记"的字样。
"是陈记商号的东家!"王砚低声道,"我上月递过帖子,没想到真来了。"
从首辆马车上下来个身着绸缎的中年男子,朝众人拱手:"在下陈友德,听闻贵村招商,特来观摩。"
沈掌柜连忙迎上去,温雅则悄悄吩咐小满:"快去把新做的熏鱼和鱼丸各装一匣子来。"
招商会顿时升级。陈友德被请到上座,村民们自发地展示起自家的货物——张婶的酱、李家的豆腐、赵老根的渔网...最让陈东家感兴趣的还是温雅的鱼制品。
"这鱼丸口感甚妙。"陈友德尝过后赞不绝口,"若是能供到我临江县的酒楼..."
"东家若有意,不妨看看我们的批发栈。"温雅顺势引导,"这两间专门为外客准备,存货充足,价格从优。"
陈友德果然心动,当场定下了每旬三百斤鱼丸的长期订单。更妙的是,他这一开头,其他几个跟来的商贾也纷纷下单。不到一个时辰,批发栈的订单就排到了三个月后。
傍晚时分,招商会圆满结束。二十间铺面全部租出,其中十二间是本村人经营,八间租给了外村商贩。王砚拨着算盘,笑得合不拢嘴:"光定金就收了二十两,往后每月的抽成少说也有十五两。"
"这才刚刚开始呢。"温雅望着渐渐亮起灯笼的商业街,"等名气传出去,来进货的商人会更多。对了,那两间批发栈得找可靠的人管..."
"我倒有个人选。"周明轩插话,"赵小满那丫头识字又会算,让她跟着学管账最合适不过。"
正说着,赵小满气喘吁吁地跑来:"温姐姐,陈东家说还想订些特别的鱼酱,要能存放更久的..."
温雅眼前一亮:"正好试试系统给的防腐技术。"她低声自语,随即笑道,"告诉陈东家,三天后给他看样品。"
夜色渐深,商业街上的灯笼一盏接一盏亮起,将整条街道映照得如同白昼。张婶的酱铺最先挂出招牌,李家的豆腐坊飘出阵阵豆香,几个外村来的布商正在连夜布置铺面...
村口的老槐树下,老村长捋着胡子,望着这热闹景象,对身旁的沈掌柜感叹:"三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
"如今咱们青石村,也算是个小镇了。"沈掌柜笑着接话,烟袋锅里的火星在夜色中明明灭灭,如同这个村庄越来越红火的日子。
(http://xwcsw.com/book/GAIHAC-4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w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