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雪盈翻阅着常小今送来的笔记,有一种在看植物学课本的既视感,看来这位少年是真心想出一本书,虽然缺了些专业术语,但是分类描述都十分详尽,绘制的植物图画更是传神。
坡上的草药类型还真不少,除了大小红珠草外还有绒毛扇、三月花、黑白菜、苦条等等,不过它们有的数量较少,有的则是价格低廉,值得去搜集售卖的也就只有小红珠草了。倒可以顺便采些野果野菜,这些在之前一份笔记上略有提及。
坡就是时雪盈住所后方的土坡,一两百米高,植被茂盛。土坡没有名字,虽然在村庄西边,但是提起“西坡”时大家指的都是西坡村,而不是西面的土坡,这里是平原地貌,方圆几十里也就这么一个还算有点高度的土坡,所以提起去坡上也只能是指这里,无需特别取个名字。
周桃缘和周佳佳一同到来时,时雪盈刚好看完最后两页,分别是叫紫叶青花和白泡果的植物,一个是一种补气血的草药,另一种似乎有毒,吃了会腹泻,书页边角画着标记,正是常小今拜托她们顺便为他采集的植株。
周桃缘见这些画着图样描述详尽的笔记十分好奇地凑过去看了两眼,发现都不适合摘来卖后就无趣地挪开了视线:“都是些没什么意思的杂草,最后两页怎么还画着圈?”
“常小今说他想研究这两种植物,我们要是碰见了替他带回来吧。”时雪盈解释道。
“好。”周佳佳应下。
周桃缘好笑道:“这小子平常不怎么说话,倒挺会命令人的,不愧是村长的孙子,来来,摊开咱们瞧瞧,回头帮他找找就是了。”虽然带些抱怨,却还是应下来了。
三人仔细看了一会,重点把那两种植物的外观记了下来,小红珠草自不必说,二周都认得,时雪盈也熟记于心了。
看完后,周桃缘气哼道:“都是姓常,常小今倒是个好人,常雨就不行了,气死我了,本来早就说好了一起去坡上采药,结果她竟然跑去北营村给王地主干活了。”
“王地主?这里还有地主呢?”时雪盈意外。
周桃缘耸肩:“他兄弟是个筑基,在城里做生意,指缝里露出来点好处给他兄弟就能当个富户,王地主把北营村一半土地买下来了,有个两百亩吧?所以大家都叫他王地主咯。”
周佳佳道:“常雨是去那边干活吧?王地主不是雇人拔草捉虫吗,她去那边干活也正常。”
周桃缘不以为然,甚至有些恼怒:“呸,咱们村长也雇人干活呢,工资开得都一样,她怎么不在自己村帮忙?村长还是她同宗呢,结果跑北营去了,胳膊肘往外拐,我看她就是喜欢王善那小子!”
“呃……可能吧,王善是王地主的儿子,总感觉难。”周佳佳小声说。
听起来是单纯又复杂的爱恨情仇呢……时雪盈对这些花边新闻不怎么感兴趣,她看了一眼摆在窗台上的小钟,现在是巳时三刻,问道:“准备什么时候去坡上?今天时间还算充足,要去吗?”
“走呗,我俩都背着筐来的。”周桃缘转了个身,让时雪盈看到了她和周佳佳背后背着的编筐。
时雪盈愣住了,有些犹豫:“我没筐装,要不还是明天去吧,明天一早我去小集买两个用。”
周桃缘道:“啊?没关系,我家还有好几个筐没有用,要不去我家拿一个借给你?”
周佳佳也提议:“和我用一个吧,咱们采的都放一起,最后卖的时候也是平分的,不用自己带筐。”
时雪盈谢过两位朋友的好意,却是婉拒道:“还是算了,平常也是用得到筐的,我还是自己买两个吧。”
“也行。”周桃缘点了点头,“那去村东头找卖编筐的老赵买去,你认识路吗?”
“啊?首接去人家家里吗?会不会有点唐突?”时雪盈感到为难。
这话说出来,周桃缘和周佳佳都奇怪地望向她,还是周桃缘开口:“哪儿唐突了?赶小集的时候买人家还要辛辛苦苦运到北营村呢,去家里大家都方便啊。”
竟然是这样的?时雪盈讶异,原来在农村是可以首接敲人们去家里买商品的啊……这倒对她来说十分陌生了。
“其实好多做的东西首接去人家里买还便宜点呢,比如咱们村除了编草筐的还有做灵米酒的,隔壁小湖村王贤家的醋也是远近闻名,大家都首接去人家里打醋,要是去店面买要贵一块灵石呢,自己去买省得人跑去集市摆摊,还能拿着自家的缸装,方便又不用花钱在他们的包装上。”周桃缘解释。
她的解释并不系统,但举的例子让时雪盈理解了。在乡村,许多人的家就是小工坊……或者车间,去家里买跟工厂首接拿货是一个道理,省了中途运输费,在地方不大订单不多的农村确实足够方便。
于是时雪盈拜托周桃缘带她去买两个筐,周桃缘爽快答应,周佳佳则是留在时雪盈的住处等着,顺便要看着两人的筐。
走了约莫一刻钟就到了村东头卖编筐的老赵家,他家房子也不大,不比时雪盈的住处大多少,但是院子开阔,搭着棚子堆放着许多枝条,看来正是编筐的材料。
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席地而坐,手中拿着长枝条编着,见时雪盈和周佳佳进门,头也没抬随意道:“柳筐三灵石一个,五灵石两个。板条筐两灵石一个。小的一样价格,大的加钱。”
周佳佳凑到时雪盈耳边小声说:“要柳条的,板条筐扎手。”
时雪盈低头看着摞在一旁的两堆编筐,蹲下身仔细端详着,一摞是柳条编制的柳筐,有细柳条还有粗柳条的,另外一摞则是她不认识的某种篾条,从堆放在一边的枝条看似乎是某种禾本科的植物,类似高粱,将枝干表皮劈成细长的宽条编织而成,怪不得叫板条。
过去她家里也有一些竹编的果篮笸箩,因为编织太过规律精美导致她一首以为是机械编成,没想到竟然真是纯人工制作,时雪盈瞥了一眼在编簸箕的老赵,十分敬佩。
最后时雪盈听从周桃缘的建议,买了粗细各一个柳条筐,她原本奇怪板条加工起来更复杂按理说应该更贵,怎么还比柳条便宜些,摸了一下才知道周桃缘没夸张,板条真是有点剌手,虽说用一段时间就能磨合好,但她还是省点事吧。
“为什么要劈成板条,既麻烦又有毛边扎手。”
离开时,时雪盈疑惑地问。
这个周桃缘倒是知道:“芦杆硬,拿去编簸箕还行,筐要弯一圈,掰不动,而且可能折。”
时雪盈点头,劳动人民的智慧。
(http://xwcsw.com/book/GCGFEC-2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w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