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从古至今都硬核的清明祭扫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1章 从古至今都硬核的清明祭扫

 

天幕之下的众人还未从林悦难得的正经中走出来,实在是中秋的夜晚太过幸福,忍不住让天幕之下的人悄悄沉溺一会儿,但林悦不愧是搞气氛的一把好手。

上一秒还是花好月圆的中秋夜,下一秒天幕就显示了一排排的墓碑。

……

一群人被吓得不轻,这密密麻麻的墓碑可真不讲究,就算是谁家祖坟,也不能把墓碑放得这么近吧。

难道是哪个小地方的特色?

林悦:这还嫌挤啊?

等被撒到海里,丢到下水道里就知道什么叫做无拘无束、宽敞了。

“咳咳,不是故意打破大家的情绪,但因为接下来我要讲述的是清明,这样的图片一出来,大家应该己经清醒了吧。”

始皇帝都颇为无语,怕是有很多黔首要被吓醒了。

“在《岁时百问》中写了清明的来历和定义,上面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和清明节的意义不一样,虽然大多数清明节都会下雨增添些阴阳相隔的伤感和怀念,但清明本身的日子象征着勃勃生机。想来都很有趣,一个祭奠故去之人的传统日子,但在大自然中又是生机勃勃之始。”

唐朝老农想了想还真是,西月份可不是种地的好时节嘛。

只不过,每年祭扫先人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一茬。

“还是假设下各朝各代的清明场景,虽然有点奇怪,那就依旧由唐宋两位尖子生来演绎。”

唐朝:确实很奇怪,清明祭扫要怎么演绎?

这不是很严肃的事情吗?

宋朝:难得在天幕嘴里听到好话,但这听着实在开心不起来,天幕应该不至于在清明节都整他们吧。

前面还有唐朝作伴,应该不至于吧。

“首先来到唐朝分会场,看看这位在分头开会的是谁?”

虽然都是Q版,但好几个坟头立在那真的很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等到镜头拉近,白居易看到坟头开会的当事人写着他的名字时:

“……”

面无表情,无话可说,毫无办法。

只见标注着他名字的小人儿还在那吟诗:“棠梨花映白杨树……”

突然从旁边的小土堆里面钻出来一个脑袋,上面标注着元稹:“乐天兄,我这也有新作。”

接下来更加热闹了,一个个小脑袋冒出来,杜甫这个乖的还掏出小本本飘到李太白跟前记录下来他的诗作。

有幸出现在上面的大唐诗人们:……

心情很复杂。

李白倒是接受良好,还惦记着自己的小人儿腰间别着的酒壶。

李世民一脸庆幸:还好还好,原来是这些诗人啊。

大宋的文人看了前面的场景,突然紧张起来,他们该不会也“有幸”看到自己从坟堆里飘出来吧?

但看到大宋分会场后,他们立刻后悔了,还不如大唐的呢。

只见大宋分会场依旧是一堆堆的小土堆坟头,苏轼这位大宋顶流自然不会缺席,只不过这次他正在给亡妻扫墓,嘴里还哭着说:“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瞪大眼睛,他和妻子王弗感情很好,年少夫妻,突然得知妻子离世,真的差点和天幕上的小人儿一样哇地哭出来。

苏辙也敬重嫂嫂,连忙安慰兄长,等他们科考完就回家给嫂嫂请大夫看病。

更不妙的是突然旁边传来怒喝:“谁偷了我的供品?”

许多熟悉的同僚一个个飘出来,苏轼眼睁睁看着里面有王安石、司马光他们,一个个本来又冷又臭的脸更难看了,仔细一看,他们坟头的供品居然不翼而飞。

不知道是谁突然弱弱地说:“可能是没收到呢?”

小人儿王安石哪怕是Q版也无法拯救他的严肃老成脸,“怎么可能?我的子孙难道如此不孝?”

此刻要说最慌的可能就是上面幸运儿的后代了,他们不至于连祭祖都不祭吧?

一个个生怕出现差错,等会儿就要被除族了。

林悦的声音突然传过来:“可能是有点远吧,一个个的祖籍又不是在一个地,就算祭祖,供品送过来还是要一段时间的。”

天幕下的众人沉默,这真不是糊弄人,不,糊弄鬼吗?

“其实这种情况不单单古代发生,现代更是普遍,西南f4的每年清明节都尤其精彩,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称为现代寻亲大作战。”

啊?

“首先切换到广东的林氏家族。”

林氏家族很慌乱,不会是他们的后代吧?

寻亲大作战听着就很不靠谱。

“林氏家族三十个人工具充足,有人手里拿着族谱,有人手里带着罗盘,甚至还有人带着无人机,可谓是准备充分。”

然后一群人开始上山找祖宗。

“阿公说祖坟在第七棵松树旁边……咦?松树去哪呢?”

一群人望着光秃秃的一片满脸茫然,男男女女年轻力壮,但脸上透露出一股茫然的“蠢气”。

天幕下的林氏家族更是一个个拍大腿,好家伙是真不靠谱啊,原来是真寻亲,连祖坟都找不到。

其他人则是同步心虚,说实话,如果每年不是有家里长辈带着去,他们其实也分不太清这到底是自家太公还是同村的太公。

“接下来是云贵川地区的同志们,接下来请欣赏上山下水的硬核祭祖。”

不说那几乎是开山般扫清路障的行为,人手一把镰刀开路,时不时还被弹性十足的树枝打脸。

等到真正看到后世人居然真的要跋山涉水爬到山顶,然后找到一个狭窄的山洞钻进去时,哪怕是老祖宗们都沉默了。

这找的什么“风水宝地”啊?

是他们前面话说的太满了,纯纯为难后代嘛。

而且,当初怎么抬上去的?

等到在河里淌的时候,更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当初埋在这些地方真的不是冲着为难后辈去的吗?

还是说这个地方的风水算过就格外好?

“现代不提倡土葬了,城市里也找不出来这么多地方埋人,活人住的地方都够拥挤了,就别提走了的人了。”

“祭扫方式也跟随着改变,传统的人依旧坚持用真金白银的纸钱,现在的丧葬点花样可是很多,精致的大别墅我看着都喜欢,更不用很多紧跟发展的手机、电器。”

“咳咳,如果喜欢帅哥美女的话,也可以花钱买了烧下去。”

现代丧葬点五花八门的东西可是叫古人开了眼,等听见林悦的话,看着上面的“帅哥美女”,一群人都沉默了。

哪怕是始皇帝有着兵马俑陪葬,都被后世的开明惊讶到了。

而且他们有一个疑惑:这确定能收到吗?

不少人难免动起了心思,只要扎得如同后世丧葬店那般活灵活现就能收到吗?

林观复被系统提醒古人的蠢蠢欲动时,心头一阵无语,赶紧打岔:“中插一句:大家不要对陪葬品带到地底下有过分的预期,十有八九你们的墓都没了,哪怕是帝王的墓,也难逃被挖被盗的命运。”

放下一个惊天炸弹,完全不管被炸得凌乱的老祖宗们。

刘彻:“神女你先把这件事说清楚!”

很多人都是同样的想法,皇帝们开始人人自危,天幕说的这叫什么话?

普通人则是更没什么心情了,皇帝的陵墓都逃不过,那他们的更不要抱希望了。

一下子比清明节上坟还要难过。

特殊年代,

“是不是我们能收到啊?”一个年轻的战士兴冲冲地说,看着天幕上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充满期盼。

旁边的人打了他脑袋一下:“都说了是假的,别东想西想,努力活下去说不定还能亲自体验到。”

年轻的战士摸了摸脑袋,嘟嘟囔囔道:“想想还不行嘛,上面那么多好东西,真烧给我不得美死啊。”

“其实这种祭扫己经算不得老派了,我都大开眼界。但比起科技派确实算得上传统,像是城市中的人首接对着墓碑扫二维码,还可以把全家拍摄下来的视频、照片发送过去,相当于让祖宗们看看家里人的生活。”

“当然,如果生者的手机上显示‘对方正在输入’,那就是一个恐怖故事了。”

看着天幕上的年轻人在拥挤的墓园内扫着什么二维码,发送许多视频和照片给“对面”的祖宗。

好奇怪但也确实新奇。

一个个忍不住自我代入了下,如果他们收到后辈们生活的好好的视频和照片,虽然奇怪了点,但……想想应该会很欣慰。

不过看到天幕说“对方正在输入……”,这岂不是相当于祭扫的时候突然祖宗显灵嘛。

难怪被吓一大跳。

“还有一些文艺派,会穿着汉服在名胜古迹聚集复原一些古代的名场面,像是宋代斗草的游戏,或者是输了要背诵清明相关的诗词。”

“相信大家也能听出来,清明节并非完全笼罩着悲伤的色彩。”

看着在那玩游戏的后代子孙,许多人还是接受不了。

“这也太不尊重我们了。”

旁边有人忍不住说:“你在那嘀嘀咕咕说什么?都不一定能传到后世去。”

“我们对于生死的观念有了极大的变化,在临终关怀的医院里,可以看到护士帮老人录制电子家书发给儿孙后代,可以看到坦然接受死亡的老人整理着假发,还叮嘱护士们把自己拍得更好看一些,为自己拍摄遗照。”

天幕之下安静下来,看着坦然接受死亡,还有心情关心遗照的老人,心里都不是滋味。

不是应该恐惧、不舍、歇斯底里吗?

“生死观各自不同,有人坦然也有人不甘心,像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把‘死了算了’挂在嘴边,但真身体一出现问题,一个个就开始喊‘医生救我’。”

天幕适时地播放视频,一开始是年轻人一脸死气地嘀咕着死了算了,下一秒出现意外身上出血地躺在地上,然后被一个奇怪的担架台上大铁皮车,路上一个劲抓着白衣服姑娘的手高喊“救救我”。

虽然不应该笑的,但这个前后的反差是真的有些逗人乐。

小姑娘还有两副面孔。

“现在虽然不提倡土葬,但也有了更多生态葬的方式。假如选择树葬,先把尸体拉去火葬场烧了,然后把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种上一棵喜欢的树,桃树、柳树、松树都行,以树代碑,魂系树木。”

“把尸体烧了?”

这个方式可是把一群老祖宗们吓得够呛,在他们的时代,这要不是深仇大恨,普通的仇人都轮不到挫骨扬灰这种报复方式。

“想想其实也不错,可以在这棵树上挂上二维码,扫一扫其他人就能看到我留下来的话或者是生平。虽然我们的的生平很无趣,但可以留下一些有趣的话。比如说:‘这里没有信号,旁边那棵有,请付费’。”

这次连特殊年代的先辈们都无语了。

虽然他们也不在意死后如何处理尸体,同志们拿来挡子弹最好,但看着后辈生活在幸福安康的年代,居然能想得这么天马行空。

不知道是怎么养出来的。

庄子却高兴地击缶,“妙哉!”

天地为棺,日月星辰为饰,万物为陪葬。

生来自然,死去亦归自然,天地万物便是最宏大的陪葬。

但其他人还是没他想的那么开。

管你是名垂后世的帝王将相,还是默默无名的贩夫走卒,都无法接受如此“新奇”的身后事处理方式。

“都说清明是给逝者的节日,但,其实是让生者学会告别的日子。”

“清明节是生者的执念,并非逝者的纠缠。”

“也能理解,面对亲近之人的离去,面对生活的压力,哪怕知道眼前的坟堆、墓碑只是一个虚妄的寄托,可还是忍不住倚靠,碎碎念些生活的抱怨和烦恼,然后开始狮子大开口让他们保佑。那真是烧上百块的之前求上百万的发财梦。”

许多人一边感动一边破涕而笑,要不要这么逗他们啊。

“成年人啊,祭扫的时候看到长辈的坟墓,也就只有那一小会儿的脆弱的时间。”

不少人怔然。

清明节这个角度新奇但能接受。

是啊,并非逝去的人不甘心,而是活着的人不愿意承认。


    (http://xwcsw.com/book/GHDH0F-5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wcsw.com
下午茶书屋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