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尘埃落定前的窒息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8章 尘埃落定前的窒息

 

那个夏天,蝉鸣声仿佛被黏稠的热浪糊住了,失去了往年的清亮,只剩下一种无休止的、令人心浮气躁的嗡鸣,像无数根细弦在灼热的空气里震颤。高考结束的短暂狂欢如同退潮的海水,卷走了书山题海的残骸,却迅速被一种更加沉重、更加茫然的紧张感取代。估分,填志愿——这两个词像两块巨大的磨盘,悬在每一个考生的头顶,缓慢地旋转,碾磨着少年们未经世事的心智。空气里弥漫着尘埃落定前特有的那种窒息感,混杂着油墨试卷的余味、汗水蒸发后的咸腥,以及对未来巨大未知的恐惧,沉甸甸地压在胸口。

城市的某个角落,一家名为“极速冲浪”的网吧,狭小的隔间里只有两台电脑的屏幕幽幽地亮着,发出恒定而冰冷的蓝光。这光,如同手术台上的无影灯,精准地切割着两张年轻却异常凝重的脸庞。隔间里弥漫着淡淡的烟草味、汗味和塑料键盘被反复敲打后的陈旧气息。沈屿和林薇并肩而坐,身体挨得很近,肩膀几乎相抵,能感受到彼此手臂传来的微热,但此刻,一种无形的屏障似乎隔在他们中间。屏幕上,是省教育考试院的志愿填报系统界面,简洁到近乎冷酷的表格,一行行冰冷的代码和下拉菜单,却承载着足以改变一生的重量。高考之后,两人似乎又回到了高一那种带着莫名默契的时候,复读班里的刻意疏离和故作冷漠,仿佛从未出现过,被一场考试冲刷得干干净净。

他们沉默着,只有鼠标滚轮滑动和键盘敲击的细微声响。手指在键盘和鼠标上移动,动作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冷静。这不是儿戏,不是模拟考后的随意勾选,这是用血汗换来的分数、用排名衡量的价值、用院校代码和专业代码,在现实的地图上,冷静地、近乎无情地规划着自己未来十年乃至更久的生命轨迹。每一次点击,都像在命运的契约上按下指印。

屏幕的冷光映在沈屿轮廓分明的侧脸上,勾勒出紧绷的下颌线。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沿着鬓角缓缓滑下,洇湿了一小片衣领。他的眼神却像淬炼过的钢铁,专注而锐利,紧锁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院校列表。他估出的分数比去年模拟考的理想不少,但距离他曾经梦想中那座光芒万丈、代表着最高学府巅峰的殿堂——清北,仍有着一段虽可望但似乎难以企及的差距。一丝极淡的、几乎无法捕捉的失落在他眼底掠过,但瞬间就被更强大的务实主义迅速覆盖、吞噬。他的目光,越过屏幕上那些同样优秀的名字,坚定地投向了西北——那里有一所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享誉全国的TOP5大学(A大)。那座城市,因着浑厚历史的沉淀,像其他西北城市特有的奔放就显得并不那么明显。

“就是它了。” 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出代表A大的五位院校代码,发出清脆的“嗒嗒”声,在狭小隔间里显得格外响亮,如同命运的落槌。“平台足够高,资源国内顶尖,离中关村、离未来的产业前沿足够近。扎实学出来,路不会窄。” 他的话语条理分明,逻辑清晰,像在陈述一个早己论证完毕、板上钉钉的定理。未来的图景在他脑中己然展开:实验室里精密仪器运行的嗡鸣,深夜代码编译成功时终端跳出的绿色提示符,技术论坛上思维碰撞迸发的火花,还有硅谷巨头们宣讲会上的橄榄枝。这份规划,摒弃了少年意气,充满了成年人的审慎与对现实力量的清醒认知。他甚至下意识地在脑海中快速过了一遍A大计算机学院历年的录取分数线和专业排名,精确地计算着自己被最顶尖的“图灵班”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录取的概率,心算的速度快得惊人,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他的指尖悬在确认键上,没有一丝犹豫。

林薇的目光则在自己的屏幕上焦灼地逡巡。文化课分数的提升给了她足够的底气,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她手握的几张艺术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合格证,南方那所知名传媒学院(B院)的名字——“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列表中格外醒目,像一块的磁石。这本该是梦想触手可及、值得欢呼雀跃的时刻,她的指尖却冰凉,甚至微微颤抖。内心仿佛被两股巨大的力量撕扯着,几乎要将她撕裂。

一边是B院——那是她向往己久的专业圣殿。招生宣传片里灯火辉煌的现代化演播厅,导师名单上那些只在电视里见过的业界泰斗的名字,学长学姐们活跃在各大卫视、网络平台的耀眼身影……这一切都构成了通往聚光灯下、万众瞩目舞台的可能性。那是她顶着复读的巨大压力,在无数个天色未明的清晨对着镜子一遍遍苦练发音、矫正口型,在深夜台灯下啃读枯燥的文艺理论、分析经典稿件时,支撑她熬过漫长黑夜的梦想之光。选择B院,似乎就意味着离那个光鲜亮丽的未来更近一步,但是这个播音专业,更多的是为了升学的权宜之计。

另一边则是邻省的高校H大——一所老牌的“211”综合性大学,仿佛可以带给她未来更多不同的选择。她的余光不由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地瞥向身旁的沈屿,瞥向他屏幕上那个己经确认的、代表着遥远西北A大的代码。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地图上相隔不远的两个清晰得刺眼的点,被一条无形的线连接起来,她甚至能清晰地想象出那条漫长铁路线的蜿蜒曲折。而屏幕下方,查询工具弹出的冰冷数字,像一把淬毒的匕首,带着森然的寒意,刺入她的眼帘:即使是从H大所在的城市出发,乘坐最快的首达特快列车,到达沈屿所在的A大所在城市,也需要至少13小时! 而沈屿的选择…是肯定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而改变的。他一向如此,目标明确,像一颗精准制导的导弹。

十三小时! 这不仅仅是一段物理距离的数字,这是一条深深的时间鸿沟,横亘在地图的两点之间,无声地、冷酷地宣告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即将铺展。当沈屿毫不犹豫地输入A大代码、点击确认键发出那声清脆“嘀”响的那一刻,她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慌和失重感,仿佛有什么极其珍贵的东西,正在指尖飞速流逝,抓也抓不住。

最终,在志愿提交截止前的最后一刻,林薇深吸了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她的手指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异常坚决地移动鼠标,光标在H大的校名上悬停了一瞬,然后重重地点了下去。她选择了邻省H大的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艺术类)。

这个选择,不仅仅是因为地图上那个离沈屿更近的点(尽管这分量重得让她心头发颤),也不仅仅是因为H大所在城市离家更近,周末回家方便(这确实是个现实的安慰)。更重要的,是她点开H大招生简章时,被那一行行“综合性大学优势”所吸引:丰富的跨学科选修课程、底蕴深厚的人文社科学院、强大的图书馆资源……她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低语:也许,除了聚光灯下的舞台,多接触一些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甚至管理学?未来的路,会不会因此走得更宽、更稳?当聚光灯熄灭时,她是否还能拥有其他支撑?这个带着理性思考的想法,像一根救命稻草,给了她一个说服自己的、不那么“感情用事”的理由,让她在梦想与现实、远方与牵绊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然而,当确认键按下的瞬间,一丝难以言喻的失落还是悄然爬上心头,B院的名字在她眼前模糊了一下。

他们默契地避开了关于“距离”和“选择”背后真正原因的讨论。空气粘稠得如同凝固的胶水,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滞涩感。话题小心翼翼地围绕着分数线波动、专业具体排名、城市气候差异、未来就业前景这些看似客观、安全的因素打转。沈屿条分缕析地介绍着A大计算机专业引以为傲的“严苛课程设置”和毕业生近乎100%进入顶尖企业的就业报告,语速平稳。林薇则低声询问着B院播音系的实践机会有多少、校友资源是否强大——虽然她最终选择了H大,但B院的信息似乎成了她潜意识里衡量未来、衡量自己“牺牲”价值的一个参照物。然而,一种心照不宣的悲壮和淡淡的离愁,却像看不见的烟雾,弥漫在这狭小的、充斥着电子设备味道的隔间里,越来越浓,几乎令人窒息。林薇看着沈屿屏幕上那个代表着遥远西北的、己经锁定的A大,又低头看着自己屏幕上那个同样锁定、却代表不同方向的H大,指尖的冰凉感从指尖蔓延到手臂,再到心脏。那“13小时”的刺,仿佛扎得更深了,隐隐作痛。


    (http://xwcsw.com/book/GJJGCC-2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wcsw.com
下午茶书屋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