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无声的灯塔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2章 无声的灯塔

 

时光如湍急的溪流,裹挟着林薇在H大两股截然不同的激流中奋力泅渡。播音主持艺术与经济学——这对看似毫无关联的双学位组合,是她当初雄心勃勃的选择,如今却成了压在她肩头沉重的双倍负荷。播音系的日常是声音的精密打磨与舞台的即时考验。清晨六点的练声房,冰冷的麦克风映着她因睡眠不足而苍白的脸,枯燥的元音练习(“a——o——e——”)在空旷的房间里机械地回荡,每一次精准发音的背后,都是声带肌肉的反复拉伸与疲惫积累。新闻采编课上,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在校园里捕捉新闻点,被采访对象冷漠拒绝时的尴尬,出镜报道时因紧张导致的卡壳或表情管理失控,都化作细小的挫败感,沉甸甸地积压在心头。聚光灯下的每一次亮相,既是机会,也是无形的审视,对未来的焦虑如同幽灵,时时萦绕——金字塔尖的位置永远狭窄,H大播音系更是群星璀璨,竞争残酷。

而经济学的世界,则是另一片需要征服的疆域。这里没有聚光灯,只有抽象的模型、冰冷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链条。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厚重的英文原版教材堆满了书桌,里面充斥着复杂的公式(如索洛增长模型、IS-LM曲线、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和晦涩的专业术语。课堂上教授语速飞快地推导着公式,稍一走神就可能错过关键步骤。课后的习题更是烧脑,需要极强的数理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小组讨论时,看着那些理科背景出身的同学逻辑清晰地分析经济现象、构建数学模型,林薇常常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她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去理解那些枯燥的理论,演算那些令人头疼的习题。熬夜啃书、在图书馆对着电脑处理经济数据成为常态,黑眼圈成了她脸上挥之不去的印记。双学位的课程表被塞得满满当当,她像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奔波于截然不同的教学楼、练声房、演播室和图书馆之间。身体的疲惫尚可支撑,但精神上两种思维模式的频繁切换——从感性的声音艺术到绝对理性的经济分析——带来的撕裂感,让她时常感到心力交瘁。

在这片时而喧嚣、时而孤寂的异乡土地上,吴哲,如同一盏稳定而温暖的灯,悄然点亮了她精神世界的一隅,为她在这双重压力下提供了一个喘息和滋养的空间。

他们的联结,始于最纯粹的知识共享。一次QQ空间里关于《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的读后感分享,字里行间透出的文学热爱与敏锐感悟,意外地吸引了吴哲的目光。不久,林薇的邮箱里静卧着一封新邮件,标题简洁:“或许你会感兴趣。”附件是一份精心整理的PDF——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英文访谈集锦,以及几篇国际学者对其叙事技巧的深度分析。吴哲在正文写道:“看到你的分享,想起这些。英文有挑战,但观点独到。里面关于‘声音叙事’(Sound Narration)的段落,或许对你专业也有启发?”

这份礼物,恰似一股清泉注入林薇被经济学公式和播音稿挤占得有些干涸的求知欲。她蜷缩在宿舍上铺,借着台灯的光,在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的间隙,贪婪地逐字逐句啃读,查词典,做笔记。吴哲的标注清晰而富有洞见:醒目的红色标出关键术语和核心论点,温和的蓝色则写下简短的启发式批注:“这里对时间循环的处理,像不像广播剧中的闪回技巧?”、“这个意象的运用,在播音时用声音如何营造?比如用气声、停顿或音调变化?”这些跨越空间的低语,精准地击中了她作为播音系学生对声音艺术的敏感点,带来一种被深刻理解的熨帖,暂时驱散了经济模型的冰冷。

这悄然成了他们之间默契的仪式。吴哲仿佛成了林薇专属的“知识雷达”。她抱怨现代诗晦涩难懂,隔天邮箱里便躺着T.S.艾略特《荒原》的精选篇章,附有象征解析、不同译本(查良铮、赵萝蕤等)对比,甚至一段艾略特本人诵读的珍贵历史录音;她为西方戏剧史论文发愁,吴哲会打包发来尤金·奥尼尔《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舞台演出视频链接(附贴心的翻墙方法)、剧本精读笔记和最新的学术论文摘要;她点赞了一篇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文章,不久便会收到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相关章节的经典英译段落及探讨翻译中性别意识呈现的论文。他甚至注意到林薇在朋友圈吐槽微观经济学的博弈论太难,很快发来一份深入浅出的博弈论经典案例解析(比如囚徒困境、智猪博弈),以及耶鲁大学相关公开课的链接,用清晰的语言帮她梳理逻辑。

这些资料绝非冰冷的堆砌。吴哲的用心在细节中流淌:冗长文献被压缩成清晰的思维导图或要点总结,用不同颜色区分层次;在经济学概念或文学理论林薇可能卡壳的地方,他预先写下简明的注释或类比提示;偶尔附上他干净利落却不失犀利的读后感。深夜的图书馆,在演算完一组经济数据的疲惫间隙,或是刚结束枯燥的练声、喉咙微微发干时,林薇打开这些邮件或文件,指尖划过冰凉屏幕或打印稿清晰的墨迹,仿佛能嗅到远方书卷的气息。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无声的陪伴与支撑。在H大充满竞争与不确定性的氛围里,这些带着吴哲思考温度的文字,为她构筑了一个可以暂时逃离双学位重压、自由呼吸、滋养灵魂的秘密花园。每一次阅读与回复,都是一次精神的深度对话,思想的火花在字里行间碰撞交融,让她在千里之外感受到一种坚实的共鸣,仿佛在湍急的河流中抓住了一块稳固的礁石。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猝不及防。在一次重要的播音专业课——新闻现场报道模拟训练中,林薇正全神贯注地进行一段突发事件的即兴口播。突然,一阵剧烈的、刀割般的疼痛从喉部深处炸开!她的声音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瞬间变得嘶哑、扭曲,继而完全失声,只剩下气流摩擦的可怕“嗬嗬”声。她惊恐地捂住喉咙,剧烈的呛咳让她弯下腰,眼泪不受控制地涌出。教授和同学都围了上来,现场一片混乱。紧急送往校医院,初步诊断是严重的声带痉挛,并伴有局部水肿。医生面色凝重:“过度疲劳,用声方法可能也存在问题,声带负荷太大。必须绝对噤声,至少一个月,后续能否完全恢复,要看治疗和休养情况。”

这个消息对林薇而言,不啻于晴天霹雳。播音主持是她的梦想,是支撑她在双学位重压下坚持的重要支柱。噤声一个月?后续不确定?巨大的恐慌和绝望瞬间淹没了她。她把自己关在宿舍,拒绝见人,看着镜子里无法发声的自己,感觉整个世界都灰暗了。双学位的压力、对未来的迷茫,加上这突如其来的生理性打击,让她濒临崩溃的边缘。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屏幕亮起,是吴哲的信息,没有多余的安慰话语,只有一行字:

“我在你宿舍楼下,下来,带你去个地方。”


    (http://xwcsw.com/book/GJJGCC-3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wcsw.com
下午茶书屋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