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城的盛夏,像一个巨大的蒸笼,蝉鸣是永不停歇的背景音,粘稠的空气裹挟着每一个行人。对于即将升入大西的林薇和吴哲而言,这个暑假褪去了象牙塔的纯粹,披上了现实演练的盔甲。学业之外的世界,带着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和为各自前程打拼的汗水,真切地铺展在他们脚下。
吴哲凭借其无可挑剔的英语功底和超越年龄的沉稳台风,成功应聘到一家在本地颇具口碑的出国语言培训机构,担任雅思写作和口语的兼职讲师。这份工作对他而言,既是能力的证明,也是未来的铺垫。每天清晨,当林薇还陷在薄被里与睡梦缠绵时,吴哲己悄然起身。卫生间的镜子前,他低声练习着当天的课例,确保逻辑链条清晰、表达精准流畅。一个轻柔的吻落在林薇睡得泛红的脸颊,他便拎起装着教案、笔记本电脑和保温杯(里面总是泡着润喉的胖大海)的背包,汇入早高峰汹涌的人潮,奔向城市另一端的CBD玻璃森林。
林薇的道路则与她曾经的梦想略有偏离,却同样熠熠生辉。凭借H大播音系的专业背景、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过往积累的实战经验(尽管声带受过伤,但她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对声音艺术的深刻理解反而因磨难而沉淀升华),她在一家面向艺考生的高端播音主持工作室担任核心助教。她的工作重心是辅导学生们进行稿件朗诵的情感处理、即兴评述的逻辑构建以及模拟主持的临场应变。她的声音或许不复巅峰时期的穿透力和圆润,但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与精心休养,己然恢复清晰、悦耳,更多了一份洗尽铅华后的沉稳、通透和强大的共情力。她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们的紧张与不安,并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他们打开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表达。工作室位于一处绿树成荫、闹中取静的文化创意园,与她往日在演播厅的聚光灯下相比,是另一种形式的舞台,同样充满挑战与成就感。
两人的工作地点,如同城市地图上两个遥遥相望的点。吴哲的战场在繁华喧嚣、节奏飞快的CBD核心区;林薇的阵地则在充满文艺气息、相对静谧的文化创意园。物理的距离并未切断他们的连接,反而孕育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仪式:午间交汇点。
每天中午,无论多忙,两人都会默契地选择一个位于彼此坐标中间、交通相对便利的小型商圈作为“接壤地带”。这短暂的午休时光,是繁忙齿轮运转中强行按下的暂停键,是高压节奏里偷来的喘息。
有时是干净利落的港式茶餐厅,点两份热气腾腾的碟头饭——可能是滑蛋牛肉,也可能是豉油鸡,快速而高效地解决战斗,食物的香气混合着彼此的交谈;有时是连锁咖啡店明亮简洁的空间,买一杯提神的冰美式或林薇喜欢的少糖去冰茉莉奶绿,配一个金枪鱼三明治或可颂,坐在靠窗的高脚凳上,看着窗外匆匆的行人,边吃边聊,享受片刻的慢时光;偶尔,如果上午都格外顺利,时间变得慷慨,他们也会兴致勃勃地去探索附近新开张、口碑不错的小馆子,点几道特色菜,让味蕾也参与这场午间约会。
这宝贵的几十分钟,是信息与情感的高速交换站。他们迫不及待地分享各自上午的“战况”。
“今天带的那几个孩子,”林薇舀了一勺咖喱牛腩饭里的土豆,微微蹙起秀气的眉,“即兴评述还是放不开,题目‘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明明肚子里有货,一开口就紧张,眼神乱飘,声音发虚,像受惊的小兔子。”
吴哲递给她一张纸巾,温声道:“建立表达自信需要过程和时间。想想你当年第一次站在H大演播厅的聚光灯下,话筒递到嘴边,是不是也心跳加速?”他顿了顿,用自己讲课的逻辑打比方,“就像我在写作课上强调的,框架清晰是底气。你多给他们搭点‘安全垫’,比如先列关键词,或者用‘虽然…但是…’这样的结构开头,先稳住阵脚。”
林薇眼睛一亮,点点头:“有道理!下午试试用情境模拟,假设他们是在轻松的茶话会上分享观点,先卸掉心理包袱。” 眉头舒展,困扰找到了出口。
“上午碰到个‘奇才’”吴哲喝了口冰美式,语气带着点无奈的笑意,眼底却有一丝欣赏,“我给的写作观点是‘城市交通拥堵的解决路径’,一个学生非说太老套,要写‘外星人殖民地球导致交通系统崩溃及人类应对’,说这才叫新颖深刻,能拿高分。”
林薇正喝着水,差点呛到,忍俊不禁:“然后呢?吴老师怎么接招?”
“然后我搬出了雅思官方评分标准,”吴哲耸耸肩,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眼里却藏着狡黠,“重点给他分析了‘任务回应’(Task Response)和‘逻辑连贯性’(Coherend Cohesion)。告诉他新颖不等于天马行空脱离现实,更不等于逻辑崩坏。最后这小子摸着鼻子,乖乖写了共享单车对‘最后一公里’的解决贡献。不过,”他补充道,“这小子脑子确实活络,想象力丰富,引导好了是块料。”
简单的饭菜,随意的交谈,吐槽工作中的小烦恼,分享一点点进步的喜悦。食物熨帖了因忙碌而抗议的肠胃,而身边人专注的倾听、精准的反馈和无声的支持,则熨帖了奔波劳碌的心。窗外的城市是永不疲倦的洪流,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而在这个小小的、属于他们的角落,时间仿佛被施了魔法,流淌得格外缓慢而温柔,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只留下食物氤氲的热气和彼此眼中映出的笑意。
当夕阳熔金,将天际线染成醉人的橘红与瑰紫,城市的霓虹如同约好一般,次第点亮,宣告着白日的终结与夜晚的开始。吴哲结束了一天高强度的授课,嗓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却依旧沉稳。他收拾好东西,习惯性地乘上地铁,穿越半个城市,在林薇工作室附近的地铁站下车。
林薇的下班时间往往不那么固定。有时会遇到某个学生需要加练一段稿件,有时需要和家长进行细致的沟通反馈。吴哲从不催促。他熟悉地走到创意园门口那棵巨大的、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下,像一个沉默而坚定的地标。有时,他会变戏法似的从背包里掏出一杯林薇最爱的、少糖去冰的茉莉奶绿,杯壁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在夏夜的闷热中格外;有时,他只是安静地站着,低头看着手机里未读的专业邮件或资料,路灯柔和的光线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射出一种令人心安的“守望”姿态。
当林薇终于结束工作,背着装有教案和学生录音U盘的帆布包,带着一丝忙碌后的疲惫,但更多是完成任务的满足感走出创意园那充满设计感的大门时,目光总会第一时间捕捉到树下那个熟悉的身影。仿佛有神奇的魔力,嘴角便不由自主地向上弯起,一天的劳累似乎也减轻了几分。她加快脚步走过去,很自然地伸出手,挽住他结实的小臂,像归巢的鸟儿找到了栖息的枝桠。然后,话语便如同开了闸的溪流,将一天的“酸甜苦辣”毫无保留地倾倒出来。
“你知道吗?今天那个叫小雨的女孩,终于把舒婷《致橡树》里那种独立又相依的情感层次读出来了!不是技巧,是真的懂了!我站在旁边听着,眼眶都热了!”
“唉,下午遇到个家长,沟通起来有点费劲,反复质疑我们的课程设置,觉得见效慢……”
“晚上我们吃什么?冰箱里好像还有上次买的肋排?或者在外面简单吃点?”
吴哲总是耐心地听着,像一个最可靠的接收器。他自然地接过她肩上有些分量的包,稳稳地挎在自己肩上,同时将温热的奶茶递到她手里。他会适时地回应几句,给予真诚的共鸣:“小雨那孩子确实有悟性,你的引导功不可没。” 或者给出冷静的分析:“家长焦虑也正常,艺考毕竟关乎孩子前途,下次沟通把阶段目标拆解得再清晰些。” 最后,总能落在一个林薇温暖的句点上:“吴老师,回家吧,给你做你爱吃的糖醋小排,再加个清炒时蔬。”
两人并肩,融入华灯初上的街道。晚风带着白昼残留的余温,轻轻拂过面颊,吹散了积聚一天的燥热与疲惫。路边的便利店亮着暖光,小吃摊飘来的香气,下班的行人步履匆匆。他们不疾不徐地走着,朝着那个被他们称为“家”的共同小窝前进。手臂相挽,体温相熨,步伐默契。这一刻,城市的繁华喧嚣成为背景,归家的踏实感和身边人带来的温暖,构成了暮色中最动人的风景。这段暮色中的归途,是每一天疲惫的终点,亦是温暖港湾的起点,日复一日,串联起他们共同奋斗的夏天。
(http://xwcsw.com/book/GJJGCC-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w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