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的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困在梦想破碎后的缓冲地带。Y国之梦的终结是双重重击:雅思小分0.5之差如同精准的闷棍,将她对未来的憧憬击倒在地;而签证环节的波折(一次因过度紧张导致声带紧绷、表现失常的面试后,陷入繁琐的补充材料泥潭,最终因心力交瘁和时间不足而失败),则彻底碾碎了最后一点挣扎的力气。
毕业季的喧嚣对她而言,是背景噪音里必须完成的流程。她像一具被抽离了部分灵魂的躯壳,麻木地履行着各项手续。毕业论文答辩的日子到了。她站在讲台上,台下是熟悉的教授和同学。屏幕上展示着她关于“区域创新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她的声音平稳,甚至可以说是清晰,却失去了往日的温度与感染力,带着一种刻意维持的、近乎机械的流畅。逻辑严密,数据详实,模型构建合理——这些都是她扎实功底的体现。但当教授们提出一些需要临场发挥、深入探讨的问题时,她的回应就显得有些刻板,缺乏灵光一现的深度,仿佛只是在调用预设好的知识模块。答辩委员会的教授们交换着眼神,最终给出了“良好”的评价。这份认可,并未在她心中激起多少波澜,只像是完成了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毕业典礼那天,阳光刺眼。她穿上租来的宽大学士服,站在熙熙攘攘、充满离别喧嚣与对前程憧憬的人群中。她的脸上挂着练习过无数次的、标准化的笑容,眼神却空洞地投向远处。当院长用洪亮的声音念出“林薇——优秀毕业生”时,台下掌声雷动,闪光灯频频亮起。那光芒让她微微眯起了眼,只觉得周围的声音和光影都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模糊而遥远。证书和奖状握在手里,轻飘飘的,感觉不到丝毫重量。那份曾经承载着双学位骄傲的“优秀毕业生”称号,此刻更像是对她未能实现的留学梦的一种无声嘲讽,讽刺地印在她被困于原地的履历上。
接下来是更现实的挑战——找工作。她的简历很漂亮:名校经济学双学位(播音主持的经历被她刻意淡化)、优秀的GPA、扎实的实证研究经历(毕业论文)、以及在知名财经媒体《财经周刊》的深度分析实习经历。然而,投出去的简历却如同石沉大海。
心仪的国际投行/咨询公司? 第一轮笔试后便杳无音信。HR委婉的拒信里,总暗示着“国际化背景”或“卓越沟通能力”的欠缺。林薇知道,那未能成行的留学经历和声带受损后略显平淡的表达,成了无形的短板。
顶尖的财经媒体? 她投递了深度分析记者的岗位,笔试成绩优异,却在面试环节再次遭遇滑铁卢。面试官要求她现场分析一个突发经济事件并阐述报道思路。思路是清晰的,分析是专业的,但当需要她提高音量、展现报道的现场感和说服力时,喉咙深处那熟悉的紧绷感再次袭来,声音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和抑制,失去了穿透力。面试官礼貌的微笑下,是难以掩饰的遗憾。
大型国企/研究机构? 流程漫长,竞争激烈。等待的过程,本身就消磨着本就不多的锐气。
一次次的拒绝和杳无音信,像冰冷的雨水,浇灭了她心中残存的火苗。吴哲消失带来的巨大阴影,叠加着求职不顺的现实挫折,让她整个人都笼罩在一层灰暗的低气压中。她蜗居在租住的小房间里,投简历的动作越来越机械,回复邮件的心情也越来越麻木。对未来,她感到一片茫然。
就在她几乎要接受一个普通公司普通分析岗位的时候,一个意外的电话打了进来。是她母亲打来的。
“薇薇啊,”母亲的声音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欣喜,“你还记得你远房表姨家的女儿,周莉表姐吗?就是嫁到首都,在金融圈工作的那个!”
林薇在记忆里搜索着这个模糊的亲戚:“有点印象…怎么了妈?”
“哎呀!好事儿!”母亲的声音激动起来,“你周莉表姐今天给我打电话了!她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你毕业在找工作,还知道你学经济学的,成绩特别好!她说她们公司——‘T证券’!那可是国内顶尖的大券商!——风险管理部正好在招数据分析方向的应届生!她觉得你的背景特别合适!她跟那个部门的领导关系不错,己经把你的简历递过去了,还帮你说了不少好话!人家让你尽快网申那个岗位,然后把申请号告诉她,她好去跟进!”
“T证券?风险管理部?”林薇的心猛地跳了一下。T证券,确实是国内头部券商,金字塔尖的存在。风险管理部更是核心后台部门,稳定、专业性强,且…对现场表达的要求相对较低,更多的是与数据、模型、报告打交道。这简首是…为她量身定制的避风港!
一丝久违的、微弱的光,刺破了厚重的阴霾。虽然是通过亲戚关系,但这无疑是她目前能得到的最好机会。她不敢怠慢,立刻登录T证券的招聘系统,找到那个岗位,仔细填写了网申信息。在“推荐人”一栏,她郑重地填上了周莉的名字和部门。
接下来的流程快得超乎想象。网申后第三天,她就收到了笔试通知。笔试内容主要是数理逻辑、金融基础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测试,这正是林薇的强项。她沉着应对,感觉良好。一周后,面试通知来了。
面试在T证券位于首都中心CBD的总部大楼进行。环境高端而专业,透着金融行业的精英气息。面试官是两位看起来非常干练的部门主管,一位中年男性,一位年轻女性。问题主要围绕她的毕业论文(实证方法、数据处理)、实习经历(分析框架、报告撰写)、以及对金融市场风险的理解(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计量基础)。没有要求即兴演讲,没有需要调动情绪感染力的环节。林薇的回答逻辑清晰,专业术语准确,虽然声音依旧平淡,但恰好符合这个技术型岗位需要的冷静与客观。她甚至能感觉到那位女主管在听到她对某个风险模型的理解时,微微点了点头。
(http://xwcsw.com/book/GJJGCC-4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w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