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熔炉淬炼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6章 熔炉淬炼

 

递交播音主持艺考集训请假申请的那天,林薇握着笔的手微微有些颤抖,指尖冰凉,但眼神却异常坚定,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父母经过慎重考虑和激烈的家庭会议,最终选择支持女儿这看似突然的决定,将她送往市里一所口碑颇佳的艺考集中培训机构。告别熟悉的城市角落,踏上陌生的道路,抵达陌生的集训基地,迎接林薇的并非坦途,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严苛无比的淬炼熔炉。

清晨六点,天光尚未完全亮透,深秋的寒风凛冽如刀。集训小院冰冷的天台上,她和一群同样怀揣着声音梦想、眼神或迷茫或坚定的年轻人站成几排,在专业老师锐利如鹰隼的目光注视下,迎着灰蒙蒙的天空和刺骨的晨风,一遍遍喊着最基础也最磨人的练声:“啊——”、“咦——”、“嘿——哈——”。气息必须从丹田深处发力,冲破喉咙的阻滞,在冰冷的空气中凝结成一团团转瞬即逝的白雾。口腔操练得腮帮子发酸发僵,每一个元音、每一个辅音都被老师反复拆解、挑剔、纠正,追求着最标准、最、最清晰的吐字归音。枯燥重复的训练,考验的不仅是嗓子,更是意志力。

练功房里,巨大的落地镜冰冷无情,像审判者般映照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丝一毫的不完美。贴墙站立,头顶书本,下颌微收,肩背挺首,双腿并拢——一站就是半小时甚至更久,肌肉酸痛到麻木,只为锤炼出那笔挺如松、沉稳大气的站姿。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嘴角上扬的弧度、眼神传递的温度和真诚度、面部肌肉的协调性,都被精确要求,反复调整,首到形成肌肉记忆。坐姿、走姿、鞠躬的角度、手势的幅度和力度…每一个细节都在被重塑,都在挑战着她过去十几年形成的习惯。汗水常常在几组形体训练后就浸透了练功单薄的后背,黏腻而冰冷。

录音棚,是另一个战场。密闭的空间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响,只有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被无限放大。戴上监听耳机,里面传来自己经过设备放大后稍显陌生、甚至带着紧张颤音的声音。老师在隔壁的监听室里,冷静而专业的声音通过内线传来,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析:“气息浮了,沉下去!用腹式呼吸!”“感情没沉下去,浮在表面!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这里停顿不对,破坏了语意连贯!”“对象感!想象你在跟谁说话?是老人?孩子?朋友?把对象具象化!”一遍又一遍的录制,反复地打磨一段几百字的新闻稿、一篇千余字的散文朗诵。每一次NG都是对自信心的打击,每一次重来都需要鼓起更大的勇气。她感到一种精神被彻底掏空又强行注入新东西的疲惫,喉咙火烧火燎。

最令人头皮发麻、心跳加速的是即兴评述环节。随机抽到的卡片上写着五花八门的社会热点、文化现象或名言警句,只有短短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就要站在模拟演播台前,面对冰冷的镜头和台下所有同学、老师审视的、评判的目光,条理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大脑常常在压力下瞬间一片空白,手心全是冷汗,舌头不听使唤地打结。每一次逻辑混乱、磕磕巴巴、言之无物的失败,都像一场公开的处刑,让人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镜头前模拟主持更是巨大的心理考验,炽热的灯光打在脸上,镜头如同无数双冰冷的眼睛聚焦,每一个眼神的游移躲闪、每一个无意识的多余语气词(“嗯”、“啊”、“那个”)、表情的僵硬或不自然都会被无限放大、被老师毫不留情地点评。自信在这里被一次次击碎,又必须一次次在碎片中艰难地拼凑起来。

就在这身心俱疲、压力几乎达到极限的封闭训练期间,吴哲成了她最大的慰藉和精神支柱。得知她开始了艰苦的集训,吴哲主动联系得更频繁了。他所在的师范学院离林薇的集训基地不算太远,利用宝贵的周末时间,他会特意挤上摇摇晃晃的公交车,跨越半个城市来看她。

有时,他会带来几本他认为对播音朗诵和内在修养有帮助的书籍——或是文笔优美、情感丰沛的散文集(如朱自清的《背影》、张晓风的《地毯的那一端》),或是语言精炼犀利、观点深刻的评论文章集,甚至是他自己熬夜整理的、关于英语发音技巧(如连读、弱读、重音)对中文吐字归音和语流音变启发的学习笔记。他会安静地在集训基地附近那个小公园落满黄叶的长椅上等她下课,听她或兴奋雀跃或沮丧低沉地讲述一天的训练内容、遇到的挑战和点滴进步。

“今天早功练‘八百标兵奔北坡’,老师说我的双唇音有点进步了,没那么含混了,但气息还是不稳,念到后面就飘了。”林薇捧着他带来的热奶茶,汲取着杯壁传来的暖意,鼻尖冻得微红,眼睛却因为被肯定而亮晶晶的。

“己经很棒了!这个绕口令本身就是难度很高的。”吴哲总是能精准地捕捉到她言语中透露的细微进步,给予最真诚的鼓励,“我记得你以前说话语速有时会偏快,现在明显能感觉到你在有意识地控制节奏和气息了,这是很大的改变。英文里的连读和重音技巧,其实对中文的语流音变和节奏把握也有启发,你可以试着把那种对音节轻重缓急的敏感迁移过来,找到中文的韵律感。”他的建议总是具体而实用。

有时,林薇会拿出她被“折磨”得最惨的即兴评述题目向他请教思路。吴哲作为中文系的文科生,阅读面广,思维开阔而富有逻辑,常常能提供新颖独特的角度或扎实有力的论据支持。他温和磁性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示范,林薇会不自觉地、暗暗模仿他表达时的沉稳、条理和那种娓娓道来的从容感。

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安静地陪伴。在寒冷的傍晚,听她在空旷的小公园角落一遍遍练习发声和稿件;在她因为某次模拟主持表现不佳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甚至想打退堂鼓时,用他特有的、不疾不徐的方式开解她,讲他大学课堂里的趣事,或者分享一段他最近读到的、充满力量的文字(比如罗曼罗兰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他从不给她施加额外的压力,不说空洞的“你一定行”,只是让她清晰地知道,在这条充满荆棘与挑战的新路上,她不是孤身一人在战斗。他的存在,像寒冷冬日里一道恒定而温暖的阳光,无声地驱散着封闭训练带来的巨大孤独感和高压氛围,让林薇能够汲取到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坚持下去的勇气。

在这一个月的高强度熔炉淬炼中,林薇感觉自己像一块被反复捶打的海绵,疯狂地、近乎贪婪地吸收着所有陌生而庞大的知识和技能。身体的疲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极限,每天回到简陋的宿舍都感觉骨头像散了架,喉咙也时常沙哑。但精神却奇异地保持着一种亢奋的状态。在这里,没有沈屿那座令人窒息的高山带来的无形压迫,没有复读班那令人绝望的排名榜带来的持续焦虑。在这里,评判的标准是全新的,她的声音会被老师肯定:“林薇,这段《致橡树》的情感处理得很细腻,分寸感不错!”;她的即兴反应会被同学私下称赞:“你刚才对‘网红经济’那个观点角度很新,我怎么没想到!”;她处理稿件的方式甚至会被其他学员悄悄模仿。更重要的是,她知道在基地之外,有一个懂她、支持她、欣赏她声音变化和努力的人,在默默关注着她的蜕变。一种全新的、久违的、建立在自身特质基础上的价值感,如同初春解冻的溪流,在她干涸己久的心田里开始欢快地流淌、汇聚、壮大。她正在一个全新的维度上,笨拙却无比坚定地重塑着自己,褪去旧壳,迎接新生。


    (http://xwcsw.com/book/GJJGCC-2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wcsw.com
下午茶书屋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